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10105/04/28竹南班 下顎長了三個小淋巴瘤,太極拳持續練了三年,已消失了!

       今天文課時間,講述本門太極拳在養身方面只要每天有規律的練習,對身體一定有幫助,期望大家按表操作!便有兩位學員願意心得分享:
吳學員:已近一年未來上課,期間左手拇指長了淋巴液小肉瘤,打針、吃藥都沒有改善,醫生雖說對身體沒什麼影響,但該肉瘤會跑來跑去,造成心理很不舒服;這次重新回來練拳,只三天時間,該肉瘤就消失了,更加強我願意練拳的意願!
涂學員:原本從小左臉下顎有三個或四個小淋巴瘤,右邊有一個。也是嘗試許多方法都沒有效果,但太極拳持續練了三年,過年前已消失,右邊也變小很多!
       上述的實例之外,另一位左臉長一顆約半個拳頭大脂肪瘤的學員,也被大家發現練了兩年之後,也縮小到幾乎看不出來!這些都證明肯花時間練本門太極拳,對一些莫名的病歷,有一定療效,但我們不會誇大說成今天練明天就能解決疾病的神功。只是建議大家如法練,身體改善需要時間,待獲得好處,自然願意替本門太極拳廣為宣傳!
       











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105/04/21社大日間班 在第二次重聽複習時,才知有許多地方沒有聽過且了解是內修的太極拳!

         剛來學本門太極拳的學員,都會希望趕快學完,然後回家自己練習,因此對上課講的拳理,認為是多餘的,只在乎練拳外形像不像,待一年學完拳架後,有的認為應該有模有樣了選擇回家自己練習,有的認為不夠繼續留下來! 而在第二次重聽複習時,才知有許多地方沒有聽過(尤其拳理方面),且逐漸了解是內修、不動手的氣功太極拳。 
       因此練習的第一年熟習拳架僅是入門的過程,接著就需不斷的改(如由下指揮上、腳停手停、實腳膝蓋對腳尖、由內而外、移位不高低),等外型都能定位,再練到內動外表讓人看不出,才是真功夫,這需要數十年的時間。
        故聽得懂不見得就是做得到,做得到但還要想或要人提醒,還不是你的功夫,只有在本能做出正確動作才是練到。我本身離此境界還有一大段距離,也在修練改進中,因此只要認定方向有恆心練,並不斷修正就會逐漸進步,希望大家共勉!






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
105/04/20頭份班 因愈練愈健康,愈心平氣和,達到養身、修身、健身目的!

        我們在學習拳架時總希望練正確,因此,在移位或換形時,會要求自己有沒有到定位,此時心裡就不寧靜,氣就會滯,連帶肌肉便不放鬆,所以練時總是有後天習慣在影響,造成拳藝進步有限。
        要改掉這些習慣建議邊看電視邊練,不要太專注在練拳,因此推薦練二氣陰陽盪逍遙,練時要維持上下有根的旋;因專注看電視,容易分散心理的負擔,如此才能無欲則剛,氣才能週遍全身。另一方面逐漸讓體鬆,練時將腕、肘、胯放鬆,再來則是全身關節鬆開。最後則是練神鬆,想達到此境界建議平時多練降魔降心及多看書讓自己的魔心不起,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,靈臺清明忘我境界,心中只有祥和之氣,在修身方面不易動喜、怒、哀、樂等凡心意念;在發勁時,也不是以力打人,而是炁發人,相對被發者就不會感覺痛,這才是純道家、純炁功太極拳,如此愈練愈健康,且心境越平和,達到養身、修身、健身目的!
  




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

轉載105/04/19舒國治/再談太極拳

舒國治/再談太極拳

太極拳追求鬆與靜。許多習拳者打了多年,並沒太在意究竟鬆了多少又靜了多少。這便是沒真正把拳想在心上。須知鬆,是令自己鬆開身體來盤拳架子;同時又是令自己恆心練拳架來把身體逐漸練鬆。可見鬆的程度,是很難很慢的進境。而鬆,亦是可以觀測的。血壓降低了,是一種鬆。甚至血糖降低了,更是鬆的更高境之表現。夜裡睡得更好了,是鬆的很簡明之例。
乃鬆,是副交感神經得以完備作用之因由也。鬆,實是一種內部的休息。
然鬆之一物,並非只有打太極拳方能獲得。瑜伽也教人放鬆。冥想,也令人鬆。催眠,也把人送至鬆的境域。許多人只要沒啥心事,根本也滿鬆的。但既然打上了太極拳,則不妨在這趟拳裡謀取鬆靜之追求。倘打了好些時日,連鬆猶未感受,那何不在瑜伽的「攤屍式」中求之?何不在蛙式游泳中求之?何不在打坐中求之?何不在「蘇菲旋轉」中求之?甚至在暢吼高歌的「廣場舞」中求之?
太極拳講鬆,先講人體工學的法則。如謂「沉肩墜肘」。肩不聳,是鬆。要把肩沉下,其實是頸椎與胸椎皆上提的效果。頸椎與胸椎何以上提了一陣,又莫名其妙的跑掉了,形成肩又聳起來呢?這一來是心理上遇到了緊張的理由,二來支撐胸椎、頸椎的腰椎與尾閭(甚至其內的臟腑)並不那麼厚實飽滿,於是上段脊柱少了供應的能源,致心理上只好提醒或暗示肩膀要聳了起來以為應敵之可能也。
故而把脊椎練扎實,是為鬆之第一步。
拳經中謂「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」,便是在脊柱上做文章。全身如同一團軟肉都讓它垂下,惟有一樣東西還提撐著,便是脊柱。而太極拳強調的工學,有涵胸,有拔背,皆指明脊柱的曲線,更重要的,是懸頂。乃頸項下面有弓起的大椎,懸頂做得好,則全身之結構即能掌握,所謂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也。以貓為例,貓多麼鬆柔,然你看,主人要把貓拎起,換至別處,他所拎的位置是貓的脖子處之脊旁筋皮,而貓完全不會不舒服。故練內家拳,脊椎最要拎提來練,而懸頂,是拎整條脊柱最佳的「提綱絜領」位置。
頂頭懸了,便「滿身輕利」了,這就是鬆。
再說初練的招式。一開始的掤擠按,要設法先練出味道。主要自起勢中的「太極式」將要往下生出陰陽,遂化成最不明顯拳式的那些掤擠按。高手在老年時自己偶隨心打掤擠按,往往打得模模糊糊,然卻是同氣團相揉碾得極是有致。可見掤擠按是既可以打成楷書體,亦可以打成隸書體,更可以打成行書草書體。
掤有點像是用手臂向外撥,但又是向外漲開,這主要是做到開合相寓中的「開」。而則有點是掤的收回。掤擠按四式合成一個叫「攬雀尾」的複合招,而要攬成這個雀尾,已然將胸懷前的氣球摩撫勻轉得柔活圓膨,是很值得深練的。
掤的出手形式(更像是「出臂」),似無意於打人,更像是要聽勁;即與敵方的臂搭住,而後「沾連黏隨」,遇最好時機,一發,則丟人於幾丈之外。
而靠,有點像將掤的角度抬高至上臂與肩。
而不管是掤或靠,頭皆要向正上方微頂,像是挨一挨上方幾公分處的如棉花般之雲朵。(作者為作家)